日本国家聚变科学研究所和美国TAE技术公司携手,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实现了氢—硼聚变实验。研究团队表示,尽管最新试验没有产生净能量增益,但它证明了无中子核聚变的可行性,使制造更清洁的聚变反应堆成为可能。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《自然·通讯》杂志。
目前,全球有多个团队正力图实现可控核聚变。可控核聚变主要的方式大概有3种:引力约束、惯性约束和磁约束,目前占据主流的托卡马克装置属于磁约束,主要利用氢的同位素氘—氚作为聚变燃料。
在最新研究中,科学家们在日本国家聚变科学研究所的大型螺旋装置中进行了氢—硼核聚变,并借助TAE开发的探测器,测量出了反应产物:氦核(α粒子)。TAE公司认为氢—硼是最清洁、最具成本竞争力的聚变燃料,因为它不仅原料丰富,而且“实现了更清洁的聚变反应堆的概念,反应产物仅三个α粒子。”
研究团队指出,他们设计的紧凑型线性装置使用了先进的加速器束驱动场反位形(FRC)。FRC是通用的,可适应所有目前可用的聚变燃料,包括氢—硼、氘—氚和氘—氦—3等。TAE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·本德鲍尔表示:“这项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数据,表明氢—硼在实用规模的聚变能中应占有一席之地。”
TAE公司目前也在研制一个易于维护的模块化装置。该装置占地紧凑,并有可能利用一种更高效的磁约束方法。与托卡马克装置相比,新方法将获得高达100倍的功率输出。
研究团队指出,最新研究没有产生净能量增益,但它证明了无中子核聚变的可行性及氢—硼核聚变反应的潜力。尽管制造氢—硼聚变堆芯的挑战比氘—氚更大,但反应堆的工程设计将简单得多。TAE预计将在2025年左右在其下一个反应堆“哥白尼”上演示净能量增益,本世纪30年代将建成第一座氢—硼聚变发电厂并连接到电网。(记者 刘霞)
1、“国际在线”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。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,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独家负责“国际在线”网站的市场经营。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国际在线”的所有信息内容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。
3、“国际在线”自有版权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“国际在线专稿”、“国际在线消息”、“国际在线XX消息”“国际在线报道”“国际在线XX报道”等信息内容,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)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。
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,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不得超范围使用,使用时应注明“来源:国际在线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、媒体、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、使用“国际在线”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。否则,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,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(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、诉讼费、差旅费、公证费等)全部由侵权方承担。
4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国际在线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丰富网络文化,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5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,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